你会心肺复苏吗?
6月1日-7日是“中国心肺复苏周”!
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、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等联合发起的“中国心肺复苏周”在上海启动,希望通过心肺复苏周的设立,培养民众急救意识,培训更多“第一目击人”,提高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,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,改善我国心源性猝死现状。
2-3年速度全力打造心脏事件生命链
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胡瑞荣副处长指出,心源性猝死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,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掌握和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(以下简称AED)的推广使用,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。
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度重视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相关工作,
一是完善法律法规,推动院前急救体系健康发展;
二是建设航空医疗救治网络,打造海陆空“三位一体”院前急救体系;
三是建设相关标准,开展医务人员急救培训,并增加急救设备公共场所投放率;
四是加大科普力度,加强院前急救培训,展开多项培训项目,提高公众院前急救意识,培养心肺复苏等自救技术。
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指出,全球约有1/4的生命在不该终结时失去,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将挽回更多的生命。接下来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将联合各方力量,增强医学救援科普培训力度,用2-3年速度,提升我国心脏猝死抢救成功率,全力打造心脏事件生命链。
从娃娃抓起,带动一个家庭
中国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亡人数将近400万人,相当于每天有约1万人死亡,其中大部分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。
不敢用、不会用成为我国心肺复苏技术普及道路上难以越过的藩篱。
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指出,为了使心肺复苏技术更好地被普及运用,葛均波院士创新提出“一拖七”模式,倡议把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,希望通过对儿童教导、传授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技能,带动家庭中的父母、爷爷、奶奶、外公、外婆,以及亲戚朋友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。
如何在心肺复苏周推动更多的人学会心肺复苏!专家们提出几点建议:
相关学术组织加快制定相关标准,以更好地推动公众救治能力提升;
心肺复苏工作应该与专业胸痛中心、房颤中心、心衰中心建设工作更好地结合;
推动各级政府、各个区域工作重视心肺复苏工作,将推动心肺复苏工作重心从专业下沉至公众;积极吸收整合优秀企业模式,从而更好地反哺心肺复苏开展。
心肺复苏这样做!
第一步:意识判断
用双手轻拍伤病员双肩,大声询问:“喂!你怎么了”,伤病员无反应;
第二步:检查呼吸脉搏
观察伤病员胸部起伏5~10秒,同时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外侧1~2cm颈动脉搏动处,判断有无脉搏。如果抢救者不会摸颈动脉,可以不摸,只要判断没有呼吸就可以开始心肺复苏(按压);
第三步:呼救
来人啊!叫救护车!
第四步:松解衣领及裤带;
第五步:胸外心脏按压
伤病员背部垫硬板或置于坚硬地面上。
取两乳头连线中点(胸骨中下1/3处),用左手掌跟紧贴此点,两手重叠,左手五指翘起,双臂深直,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,按压频率100~120次/分,按压深度5~6cm;
第六步:打开气道
仰头抬颌法。口腔无分泌物,无假牙,若有,取出;
第七步:人工呼吸
将放在伤病员前额的手的拇指、食指捏紧伤病员的鼻翼,吸一口气,用双唇包严伤病员口唇,缓慢持续将气体吹入。吹气时间约1秒钟。吹气量500~800毫升(吹气时,伤病员胸部隆起即可,避免过度通气),吹气频率为8~10次/分钟。如果抢救者不会或其他原因无法做人工呼吸,可以省略人工呼吸。日本有研究表明普通群众单纯按压抢救成功率反倒比做人工呼吸高;
第八步:重复五六七步骤共5个循环;
第九步:判断复苏是否有效
观察面部皮肤是否好转,听是否有呼吸音,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。
来源:周到上海 作者:陈里予